編者按:今年7月1日,我國首部《中醫藥法》將正式實施,標志著中醫藥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今年漳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扶持中醫藥產業發展,為中醫藥事業定位了新的發展方向。
自2015年漳州市政府下發《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十條措施的通知》以來,我市立足本土特色,大力加強基層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推進中醫專科專病建設與科研水平提高,在深化我市醫療體制改革中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作用,讓百姓享受更多優質、便捷、實惠的中醫藥服務。
☉記者吳靜芳 通訊員 趙木泉 吳超 余榮煌
這是在漳州片仔癀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博物館拍攝的片仔癀系列產品。“國寶神藥”片仔癀擁有近500年歷史,與壽山石、烏龍茶并列為“福建三寶”。2011年片仔癀制作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一級中藥保護品種片仔癀的主要原料是純天然上等的麝香、牛黃、蛇膽、田七等,但其配方和制藥工藝至今秘而不宣。新華社記者林善傳
打造名醫名科突出專科特色
“中醫對慢性病及疑難雜癥療效好,且比西醫治療費用低。”市中醫院醫務科科長林哲輝介紹,該院堅持以重點專科建設為支撐,逐步推進從“治未病”、診斷治療到康復的一體化服務,打造名科名院。
林哲輝表示,作為全市中醫醫院的龍頭,市中醫院注重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開設中醫特色專病門診41個,開展常用中醫診療項目68種。其中骨傷科、康復科均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專科。今后將規劃恢復制劑中心,籌建名中醫館,打造更齊全名中醫特色服務,逐步實現“五名工程”,即名醫、名科、名院、名方、名藥建設。
據統計,全市現有中醫類別醫院13家,其中三甲中醫院1家,二甲中醫院8家,二乙中醫院1家,中西醫結合醫院2家,中醫專科醫院1家,基本形成以市中醫院為龍頭,縣級中醫醫院為中心,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的三級中醫藥服務網絡,不斷完善中醫藥醫療服務體系。
同時,在深化醫改中,我市積極發揮中醫藥在服務大眾健康方面的作用。市衛計委中醫科科長楊毅國介紹,去年市中醫院與云霄縣、詔安縣中醫院簽訂了醫療對口支援及組建醫療聯合體協議。根據協議,市中醫院派出技術骨干,重點在技術、人才、重點學科建設等方面,對云霄、詔安縣中醫院免費開展指導幫扶和協作。
建設基層中醫館家門口享健康服務
以往市民看中醫只能去醫院或中醫診所,如今患者到居家附近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衛生院中醫館就能看中醫。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薌城區上墩衛生院中醫館,古色古香的中式裝修讓人感受濃濃“中國風”。中醫館內理療、牽引等設備齊全,可為市民提供針灸、艾灸等中醫治療項目。
據悉,該院中醫館于2016年年初建成投用,以中醫內科、中醫康復科為主要特色。“目前我們月平均接診2000人次,今年計劃新增中醫骨傷、中醫痔瘡、中醫婦科等科室,更好地服務患者。”該院院長、首屆漳州市名中醫羅耀明表示。
去年以來,與上墩衛生院中醫館一樣,我市有不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逐步改變了過去一間房子、一張桌子、一個脈枕的“老三件”中醫診室,將中醫內科、外科、針灸等科室集中布局設置,形成“中醫藥”綜合服務區,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中醫藥健康服務。目前,我市已建成投用30家基層中醫館,初具特色。
開展師承帶徒傳承中醫藥文化
“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回憶起去年我市舉辦的首屆中醫藥師承拜師大會,漳州市中醫院中醫婦科主任醫師、首屆漳州市名中醫黃熙理仍記憶猶新。當時,黃熙理和我市中醫學界的28名專家一起,與61名繼承人簽訂了《教學協議書》,帶教周期為三年。會上,黃熙理收了三名基層醫療機構的徒弟。“他們每周定期跟我坐診,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把經驗傳授給他們。”黃熙理說道。
1972年,中學時代的黃熙理因對中醫感興趣,報名參加了學校衛生員的培訓,向老中醫拜師,從此與中醫結下了緣分。1974年高中畢業后,黃熙理下鄉當起了“赤腳醫生”開始行醫看病。1982年從福建中醫學院畢業后,她選擇回鄉,在市中醫院中醫婦科工作。
秉持對中醫的熱愛,35年來,黃熙理一直堅守在中醫婦科臨床醫療、教學、科研一線。從當時拜師學藝的徒弟,到如今百姓心中的名中醫、年輕醫生眼中的師傅,黃熙理不僅帶過國內醫學院的學生,還有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的外來徒弟前來拜師。
據介紹,除了名師帶教活動外,我市還開展基層中醫館建設工作培訓、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等活動,“下沉”優勢中醫資源,加強中醫專科專病人才培養和基層隊伍建設。
截至目前,全市有40人被確認為省級基層老中醫藥專家師承工作指導老師、81人為繼承人,確立6個中醫專科專病為首屆漳州市中醫專科專病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項目,并給予政策、資金扶持。
相關新聞:
今年我市將實施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漳州新聞網訊(記者 吳靜芳)記者從市衛計委獲悉,今年我市將大力實施“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推動我市中醫藥事業發展。
加強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我市將加快漳州市中醫院高新院區建設,指導龍文區和長泰縣規劃設置縣級中醫院,指導薌城區、龍海市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同時,開展基層示范中醫館創建活動,不斷提升基層中醫館建設水平和服務質量。
深化“名醫、名科”創建活動。我市將發揮首屆“漳州市名中醫”傳幫帶和示范作用,營造名中醫輩出氛圍;加強“首屆市級中醫重點專科建設單位”內涵建設,不斷擴大中醫醫院影響力。
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發揮“市級中醫專科專病人才培養基地”作用,加強基層中醫專科專病人才培養;加強對基層老中醫藥專家師承帶徒工作的考核指導,推進學術經驗的繼承和創新;組織開展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繼續開展中醫住院醫師和中醫類別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
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繼續推動中醫醫院“治未病”健康體檢科室和康復科的內涵建設;開展公民中醫藥素養調查及中醫藥文化和中醫藥法宣傳普及活動。
中醫藥傳統特色凸顯
全市創建國家級中醫重點專科專病3個,省級重點中醫專科7個,基層中醫特色專科11個。其中1個專科列入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中醫專業)建設項目,3個專科列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建設項目,4個專科列入國家農村醫療機構中醫特色專科(專病)建設項目,7個專科列入省級農村醫療機構中醫特色專科(專病)建設項目。
創建國家級中醫住院(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1個,省級中醫類別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基地(基層培養基地)2個。設立省級名中醫傳承工作室1個,1人獲選省級名中醫,2人被確認為國家級優秀中醫臨床人才,40人被確認為省級基層老中醫藥專家師承工作指導老師、81人為繼承人。
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量達到20%以上。中醫類醫院床位數達到每萬常住人口5.4張,中醫類執業(助理)醫師數每萬常住人口3.3人。70%以上的縣(市、區)中醫院達到二級甲等以上水平,所有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鄉鎮衛生院、70%的村衛生室能提供中醫藥服務。
(記者吳靜芳整理)
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
龍文區和長泰縣各新建1所縣級中醫院。加強縣級中醫院骨傷、康復、肛腸等特色專科建設,加強基層醫療機構中醫館建設。開展市級名醫名科創建活動,評選出市級名中醫20名和漳州市中醫重點專科10個。積極創建省級中醫重點專科、省級農村醫療機構中醫特色專科。到2020年,新建2所縣級中醫院,新增2個省級中醫重點專科、5個省級農村醫療機構中醫特色專科及10個市級中醫重點專科。
實施康復能力體系建設工程:
重點提升中醫預防保健康復服務能力,加強二級及以上中醫院“治未病”科和康復科建設,規范開展中醫健康管理、健康狀態辨識、亞健康調養、中醫慢性病管理等服務,積極開展中醫特色康復技術培訓與推廣。到2020年,二級及以上中醫院成立“治未病”科和康復科。
(記者吳靜芳整理)
信息來源(出處):閩南日報-漳州新聞網 2017-3-8